公元1457年配资炒股利息,明朝景泰帝朱祁钰已病重卧床多日。正是在这关键时刻,历史上著名的“夺门之变”爆发了!被软禁长达七年的朱祁镇终于重获自由,不仅如此,他还重新夺回了自己曾经失去的皇位,重新登上了大明帝国的宝座。
朱祁镇复辟之后,首要动作便是除掉明朝名臣英雄于谦。曾在国家危难时刻挺身而出的于谦,竟被朱祁镇毫不留情地斩杀。对他下此狠手的理由,官方给出的说法是为了让“夺门之变”显得合情合理,从而于谦成了朱祁镇复辟过程中的牺牲品。
对此,后人不禁好奇,朱祁镇在将于谦处死后,是否曾感到后悔?毕竟,朱祁镇曾坦言“于谦实有功”,杀他多少有些心虚,也难免背负杀害功臣的骂名。然而事实却恰恰相反。朱祁镇在处死于谦之后,极有可能从未表现出任何悔意。为什么这么说?让我们继续深入了解当年究竟发生了什么。
展开剩余86%1457年,景泰帝朱祁钰病重,卧床不起。他将一名心腹大臣石亨召至身边,叮嘱其处理后事。石亨从朱祁钰言辞中隐约察觉到,帝王或已命在旦夕。明白这一点后,石亨开始筹划自己的下一步棋。既然景泰帝大限将至,不如另谋出路。于是,他找上了徐有贞,提出让被囚七年的朱祁镇复辟的计划。
这一想法合情合理。当时朱祁钰并无子嗣继承皇位,一旦他驾崩,朝廷便极可能陷入无人继承的混乱局面。于是,石亨和徐有贞心生让朱祁镇复辟的念头。事实证明他们的判断无误:朱祁镇也有此意向,便在他们的促成下成功夺回皇位,这场事件史称“夺门之变”。
“夺门之变”之后,朱祁镇正式成为明英宗,恢复了皇权。然而,在这复辟期间,英雄大臣于谦却被诬陷入狱,命运急转直下。石亨等人甚至直接将于谦定为死罪,呈请朱祁镇处决。
朱祁镇获悉后心存犹豫,他心里清楚于谦的功绩非凡,杀他恐怕会被后人唾骂。正当他迟疑之际,徐有贞提出那句震撼人心的话:“不杀于谦,今日之事无名。”意思是说,若不杀于谦,复辟之举就缺乏正当理由。听罢,朱祁镇毅然决然下令将于谦斩首,大明贤臣于谦就此英年早逝。
然而,这里出现了一个疑点。史料显示,这句话并非出自徐有贞之口,而是另一人张軏所说。《皇明从信录》便记载了这一版本,而《明史》中则记载为徐有贞所言。此外,《国朝献征录》又提供了第三种说法,称这句话是石亨与张軏共同提出,且明英宗在犹豫之际,劝说者正是徐有贞,而非他说话的那个。
这些不同版本令人对《明史》的记载产生质疑。尤其值得注意的是,《明史》的内容很可能是由于谦的儿子所著的《先肃愍公行状》整理而成,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。这就意味着朱祁镇当时或根本无意怜悯于谦,那些所谓的“犹豫”和“后悔”更像是儿子的臆测。
若从这一角度看,朱祁镇内心其实早已有了除掉于谦的决断。否则,为什么徐有贞一句话便能让他迅速下定杀死于谦的决心呢?这显然说明,朱祁镇根本不存在悔意,他的心思就是彻底清除于谦。
朱祁镇处死于谦后,非但没有收手,反而展开全面清洗。与于谦相关联的人全被株连,于谦的家眷遭贬边疆,许多亲近于谦的大臣也因此受牵连,甚至有人当场丧命。这些行动清晰地显示出朱祁镇没有一丝悔恨。
更令人震惊的是,朱祁镇还下令抄了于谦的家。此时于谦已经死去,但朱祁镇依然大肆搜刮,试图通过查找金钱财物来玷污于谦的名声。谁知,他竟发现于谦家徒四壁,根本无任何积蓄。这一结果反而让于谦的形象更加高洁神圣,成为廉洁清官的象征。
显然,朱祁镇此举非但未能诋毁于谦,反而意外地提升了他的声望。这种明显的反差说明,朱祁镇对于谦的死根本无任何后悔,否则不会做出如此激烈且无成效的报复行为。
如果朱祁镇真的懊悔,他理应为于谦平反,为其家族解禁,还应当善待其亲属。但他不仅没有这么做,反而把于谦的家人流放到边疆,置之死地。
此外,朱祁镇在于谦死后不久,也将当年推动复辟过程中帮助他的石亨、徐有贞等人一一除掉。表面看似他为于谦报仇、表达悔意,实则是为了巩固皇位,摆脱权力牵制。这种做法更多是权谋手段,而非真情流露。
如果朱祁镇心存悔意,为什么不直接公开为于谦昭雪?此举才是真正且有效的赎罪方式。然而朱祁镇始终未曾为于谦平反,这清楚地表明他根本无悔意。
随着时光流逝,朱祁镇去世后,明宪宗继位,才为于谦平反。明宪宗这样做,一方面是为了塑造自身正面形象,另一方面也为其父亲立德碑,宣称这都是朱祁镇的旨意。此举不仅让朱祁镇的部分过失得到掩盖,也让明宪宗赢得了声誉,实现了双赢。
综上所述,朱祁镇除掉于谦之后,从未有过任何实质性的悔意。那些表面上看似后悔的举措,皆因政治环境和利益驱使所致。若真心懊悔,他完全可以选择为于谦平反,还其清白,但他从未这么做。
朱祁镇深知于谦被冤,却始终怀恨在心,因而纵使于谦为大明守卫疆土,他的态度也未改变。数十年间,他始终没有对于谦的死露出半点悔恨之情。
【参考资料】《国朝献征录》《先肃愍公行状》《明史》
发布于:天津市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,不代表老牌配资平台论坛_专业股票配资论坛_专业配资炒股网站观点